为进一步提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质量,5月11日,中心技术团队在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易教授的带领下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慕课中心进行调研与交流。
中心技术团队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陈训威老师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学院慕课室,并就慕课室的设计、录制设备的使用、教师讲授质量的把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参观结束后,中心技术团队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副院长杨威、实验中心主任陈训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金筱萍、万军杰、陈世峰、李华及部分校外教师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易首先代表中心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慕课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接着她介绍了中心的基本建设情况,并对中心着力打造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进展与未来使用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营。目前已满足北京1900余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预计2018年年底满足京津冀5100余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2019年年初满足全国60000余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正在开发与建设中。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陈世锋、李华、万军杰、金筱萍等从主讲教师角度,围绕慕课产品的生产过程、教学利用、使用心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交流。老师们认为,在形式与内容的把握上,内容第一。在构建内容体系过程中,既要遵循教材规定的课程大纲,又要能够在短时间内用口语化的表达阐释到位,还要配合线下实体课堂的讲授;在内容精准的把握上,既要严格执行审核流程,还要兼顾学生对内容的接受度,与学生一起打磨;在录制过程中,教师要提前进行试录,结合试录样片认真分析,反复练习,优化细节。老师们认为,在慕课的形式逐渐被师生接受之后,教师既要做好加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慕课,又要做好减法,尽量减轻师生的课程压力,不断探索适合不同课程、不同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另外,实验中心主任陈训威结合“场景、赋能、互联网激励”三个关键词,分享了他作为幕课制作人员的经验与感悟。最后,中心技术团队又就中心录课室的搭建、慕课平台的管理等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讨论。
此次调研活动,提高了中心技术团队对慕课的认识,开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频制作和使用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了双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建设和教学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文字:孙兴芳配图:林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创新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Email:wuxiaofeng@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