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高教学会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承办的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备课会举行。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任务部署,以首善标准持续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以高质量思政课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北京高校相关领导及全体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线上参会。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张革出席活动并讲话。活动由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齐鹏飞出席活动。
备课会开始前,张东刚会见了张革一行,并引导参观了高精尖创新中心办公环境和演播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易系统展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平台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详细介绍了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品牌活动和重点工作。张革对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并就平台智能化探索、资源汇聚与共享等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希望高精尖创新中心继续走在思政课建设发展前列,立足广大思政课教师现实需求,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化、精准性服务。
此次备课会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这一主题,设计专题报告、工作交流、事迹宣讲、分课程备课等多个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作《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报告,指导教师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精准理解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深入把握思政课教学要求、深化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道理、学理、哲理、情理,提供了方法指引。
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部分高校将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思政选修课,加快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备课会上,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颖介绍了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工作思路、课程体系及下一步工作考虑,为全市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样板。
作为特邀嘉宾,12345市民服务热线“金牌话务员”、北京榜样·政务服务之星、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刘缓参与此次备课会,以“在12345热线座席上 和市民一起让城市更美好”为题,从“接诉即办”参与者的视角,分享了一个个解民忧、暖民心的感人故事,让思政课教师更为直观地体会到城市治理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为进一步讲好京华大地生动实践提供了鲜活素材。
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张革在讲话中强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征特点,将学生的思想现状、成长实际、问题困惑结合起来,实现“教”与“学”的一体思考、一体研究,将“大道理”寓于“小道理”当中;要强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推动以“接诉即办”为代表的京华大地生动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投身一线,实现从“认识”到“认知”的深刻转变;教师要旗帜鲜明讲“大道理”,做到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构建起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更为宏大的视野,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寇红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宋学勤参加活动。
当天下午,“思想道德与法治”等6门思政课分别举办线上备课会,围绕“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中的关键作用”“如何立足本课程,回应解答学生关于疫情防控的关切与困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等主题,通过专家报告、示范教学等形式,开展集中研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创新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Email:wuxiaofeng@crup.com.cn